樊於期,这个名字之所以广为人知,源于我们高中语文课本中的《荆轲刺秦王》一文。这篇文章摘自《战国策》,详细讲述了公元前233年秦国将领樊於期的遭遇。樊於期因得罪秦王政,孤身逃亡至燕国,得到了燕太子丹的庇护,并被任命为燕国的大将军。然而,当秦王政得知樊於期的下落后,他对樊於期的父母和宗族展开了残酷的报复,将他们全家满门抄斩。
进入公元前227年,秦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威慑力,准备征服燕国。燕国举国震动,太子丹更是忧心忡忡。为了阻止秦国的侵略,太子丹决定采用极端的手段——刺杀秦王政。于是,他找到了荆轲,邀请他前来执行这个任务。荆轲当时意识到,如果没有一个足够重要的信物,秦王政是不会见他的。为了接近秦王,荆轲提议将樊於期的人头作为信物,搭配燕国的督亢地图作为礼物,这样便能顺利见到秦王。
然而,太子丹内心十分纠结,他实在无法忍心将樊於期的人头交给荆轲作为礼物。于是,他请求荆轲另想办法。无奈之下,荆轲悄悄去见樊於期,向他解释了情况。樊於期听后悲痛欲绝,他痛哭流涕地表示,如果能为父母和宗族报仇,他愿意为此牺牲自己,最终决定自杀,以此献上自己的头颅。
展开剩余75%许多人在阅读这部分历史时,常常心生疑问:樊於期真的这么愿意死吗?他就不怕死亡吗?对此,我有一些个人看法,当然,这些并不能作为历史事实来证明什么。
根据《史记》的记载,樊於期原是秦国的将领,他首次亮相是在公元前240年。当时,吕不韦准备发动对五国的战争,而他指派成蟜与樊於期共同率领5万兵力负责后队。这一安排暗示了深层的政治动机。成蟜与秦王政曾是王位的竞争者,而樊於期则对吕不韦的权谋行为充满敌意。吕不韦将这两人安排在后队,显然是有图谋的。
《东周列国志》中有一个这样的猜测:吕不韦安排成蟜领兵,实则心怀不善。宾客询问吕不韦,为什么让一个年轻没有经验的成蟜带兵,吕不韦笑而不答。成蟜因为没有军事经验,去请教樊於期。樊於期并未正面讨论军事计划,而是偷偷地向成蟜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消息:吕不韦与王后赵姬有私情,而秦王政并非嬴氏的血脉,而是吕不韦的私生子。樊於期鼓动成蟜揭露这一内幕,号召起义。
樊於期与成蟜的这一秘密行动最终未能成功,成蟜因叛乱被迅速镇压,樊於期的密谋未被揭露。但这次事件也暴露出樊於期的复杂心态与动机。
公元前233年,樊於期被秦王政任命为将军,后又带兵征赵。在与赵国名将李牧的对抗中,樊於期惨败,导致秦军损失惨重。此时,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无路可退,便选择叛逃至燕国。燕国因其曾经的军事背景,拜他为大将军。
从人性的角度看,樊於期选择逃亡而非面对惩罚,似乎暗示他对死亡充满恐惧。毕竟,即便是败将,秦国并未一概诛杀,如同李信在伐楚战败后未受过重罚,王齮、蒙骜等人也曾失败过,但并未被严惩。为何樊於期如此害怕回到秦国,显然是有特殊的原因。
可能樊於期得罪了秦王政,这种私人恩怨使得他深知一旦被捉,必将遭到秦王的极刑。正如《史记》所述,“得罪于秦王”,而非“触犯秦法”。这意味着他不仅犯了政治错误,更可能触怒了秦王政的私人情感。因此,樊於期为了保命,抛下家人,选择了逃亡燕国,但这也导致了他的父母和宗族全被秦王政所诛灭。
樊於期的死,显然并非他心甘情愿,而是因为外部的迫害和内心的恐惧。荆轲借用樊於期的人头作为信物时,樊於期肯定是不愿意的,但太子丹的阴谋让他无法反抗。最后,樊於期选择自杀,成为了一个悲剧的牺牲品。
关于荆轲刺杀秦王政的故事,《战国策》中的记载也引发了不少争议。书中的一些细节内容和对话令人感到过于详尽,仿佛亲历者所写。然而,这本书的成书年代较为久远,许多记载缺乏充分的历史证据,甚至有些内容显得荒诞不经。
樊於期作为一位将军,原本应专注于军事事务,但他却在背后策动了如此剧烈的政治风波。从历史的角度看,这种行为确实让人质疑他的动机。樊於期是否真正害怕死,或者他背后有更深层的隐情?这个问题,读者们或许已经可以心中自有答案了。
PS:关于秦王政的身世,一直流传着疑问。有人认为赵姬与吕不韦之间的关系非同寻常,秦王政是否真是吕不韦的私生子,至今无解。这也是历史中的千古谜案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港赢配资-配资公司行情-配资炒股配资平台优势-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