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2年4月25日,位于北京解放军老干部俱乐部的礼堂内,举行了一场庄重的座谈会,纪念“冀中五一反扫荡六十周年”。到场的五百多名与会者,大多数都是曾亲身参与过冀中抗战的老一辈革命者和老同志们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老战士们汇聚一堂,回忆起那段充满血与火的抗战岁月,许多人沉浸在往昔的情感中,仿佛那些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又在眼前浮现。
当年曾在冀中七分区文工团担任文学组长及编委会主任的杜敬,回忆起自己那段艰苦的岁月时,忍不住说出了那些深埋心底多年的往事。1942年5月底,随着日寇发动了五一大扫荡,七分区的文工团在突围过程中被冲散,幸存下来的团员们不得不四散藏匿,转为地下工作。杜敬和三名文工团成员在当地交通员的引导下,来到一个名叫小直要村的小村庄(现在的深泽县小直要村)。那时,村中只有两户堡垒户,这两户热心的村民在接到任务后,夜晚悄悄将杜敬四人带入家中,随后将他们分开藏在家中的地洞和地窖里,确保他们的安全。
杜敬与另一名成员藏匿的那户人家主人是一位六十多岁的孙大娘。孙大娘将他们安置在自家屋后的地窖,每天白天悄悄给他们送食物,而到了晚上,只有在确保四周安全的情况下,她才会轻轻打开地窖口,允许他们出来透透气。那个艰难的时光,杜敬和他的同伴生活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中。周围不远处的敌人据点和巡逻的伪军,像是无形的利剑时刻悬在他们头上。即使是在村子里待着,也时时面临着危险。敌人经常进入村庄搜查,每次的翻箱倒柜和逼问都让杜敬等人心惊胆战。
展开剩余65%然而,正是这些无声无息的村民,冒着生命危险,提供庇护和帮助,才使得杜敬和他的同伴们得以幸存。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,才成就了这段革命斗争的历史。杜敬等人在村民的庇护下躲避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搜查,但好运并非每次都能降临。两个月后的一天,杜敬和赵新国正在地窖内忙着创办抗战报纸。突然,地窖口轻轻打开,孙大娘探头喊道:“出来透透气吧,今天中午来的那群人已经走了,你们可以出来走走。”在长时间的地下藏匿后,杜敬和赵新国两人如饥似渴地走出地窖,尽管天边的夕阳已接近落下,他们依然欣喜若狂。
他们在院子里帮孙大娘铡草料,准备给牛喂食时,突然院门发出一声“吱呀”声,随即两名持枪的伪军进入了院子。两人吓得立刻僵住了。伪军中的一人走到杜敬面前,上下打量了他一番,大声问道:“你们俩是干什么的?看着怎么那么陌生。”杜敬心中一紧,虽然心里预感到事情不妙,但他努力保持镇定,微笑着走上前,说道:“我们是来看姑的,孙老太太是我们的亲戚。”另一名伪军插话:“我们知道孙老太,但没听说过你们这号亲戚。”
杜敬立刻递出了两人的“良民证”,试图以此证明自己的清白。伪军接过证件翻看了一遍,又把孙大娘叫来询问,孙大娘也一一作答。尽管一切看似没有破绽,但那名伪军还是心生疑虑,最终决定将杜敬和赵新国带走。两人心中暗自担忧,认为暴露的时刻已经来临。然而,事态却在他们出乎意料的方向发展——伪军队长看了看他们的证件后,随意丢回证件,摆摆手说:“这两个人有证件,不要再管他们了。”杜敬和赵新国被放回了村中。
回到藏身处后,两人依然心跳不已,暗自分析事件的经过。最终,他们得出一个可能性:那名伪军队长,或许正是自己人。杜敬感慨道:“多年来,我一直心存疑问,他极有可能是我们的内线,若非如此,他怎会如此轻易放我们走?”即便时过多年,杜敬至今未能得到确切答案,他深知,这也许是自己心中永远的谜。
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,无数草根英雄的英勇事迹,至今鲜为人知,但正是他们的无声奉献,才为中国革命历史谱写下了一笔不可忽视的篇章。今天,这些鲜为人知的英雄故事,依然是那段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中,最为珍贵的记忆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港赢配资-配资公司行情-配资炒股配资平台优势-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