傅作义在1949年1月率部宣布北平和平起义,这事儿在解放战争里是个大转折,不仅保住了北平这座古城,也少打了硬仗,少流了血。他手下有四位军长——黄翔、安春山、李士林、朱大纯——跟着他一起干了这件大事。这四个人在起义后的日子怎么样了,结局又如何?
黄翔:从军长到水利专家,低调干实事
黄翔,1895年生,福建人,黄埔军校第七期毕业的,算得上科班出身。抗日战争那会儿,他当过师长,打过不少硬仗。到了解放战争,他管着92军,还兼着北平训练处的差事,跟傅作义关系铁得很。1949年北平和平起义,他没犹豫,直接跟着傅作义投了新中国。
起义后,黄翔没啥架子,也没想着捞啥好处,踏踏实实干活去了。他被安排参与新中国的建设,重点在水利这块儿。傅作义后来当了水利部长,黄翔就跟着干了不少实事,比如修水库、治河道,出力不小。他这人低调,工作上兢兢业业,从不计较个人得失。一直干到晚年,他才退下来。
1990年,黄翔因病去世,享年85岁。他这一辈子,从战场到建设岗位,活得挺实在。晚年日子过得平静,社会上对他评价也不错,算是善终了。
安春山:抗日猛将,晚年有点波折但名誉恢复
安春山,1906年生,山西人,家里穷,从小就混军队。抗日战争时,他可不是一般人,带着部队硬刚日本人,还干掉了日军中将水川伊夫,名气响得很。解放战争时,他当104军军长,是傅作义的左膀右臂。1949年北平和平起义,他也跟着站对了队。
起义后,安春山先被派到绥远搞和平解放,那边的事儿处理完,他又干了些行政活儿,比如当交通局长、林业厅副厅长啥的。他这人实干,能吃苦,给当地建设帮了不少忙。不过后来,他受了点冲击,日子不太好过。好在后来平了反,名誉啥的都恢复了。
1979年,安春山在北京病逝,享年73岁。73岁不算太老,但也不算短寿。他这一生,打过仗,建过国,晚年有点坎坷,但总的来说贡献没被埋没。
李士林:水利局长带病干活,早逝有点可惜
李士林,1898年生,河北人,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出来的,军事底子扎实。抗日战争时,他带兵打得也不赖,立了不少功。解放战争时,他管着101军,跟傅作义关系也不错。1949年北平和平起义,他没啥二话,直接跟着干。
起义后,李士林先是干了点军事上的活儿,当过兵团副司令员,后来转到地方上,干过水利局局长。他这人挺拼,身体不好还硬撑着干活,可能是战争那会儿落下的病根儿。结果没熬太久,1958年,他在张家口因病去世,享年60岁。
60岁不算老,早逝挺让人惋惜的。不过他干的那些事儿,尤其是水利上的贡献,还是留下了名声。老百姓提起他,都觉得这人实诚。
朱大纯:唯一授衔的军长,晚年待遇最好
朱大纯,1900年生,江苏人,家里条件还行,早年参加过北伐,后来上了陆军大学,军事理论很扎实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,他一直在军队里混,1949年当35军军长,跟傅作义一起搞了北平和平起义。
起义后,朱大纯的路子跟别人不太一样。他先被安排当第49军第二副军长,后来调到南京军事学院,干起了教书育人的活儿,当战术教授研究员。这活儿挺适合他,理论强又有实战经验。他教的学生里,好多后来都成了军队骨干。1958年,他还被授予大校军衔,这在四位军长里是独一份儿。晚年他以正军职退休,待遇不错。
傅作义和这四位军长,1949年那会儿要是硬打,北平估计得成废墟,死伤一大片。他们选了和平起义,不光保住了一座城,也给自己后半辈子铺了路。起义后,他们没想着捞好处,而是实打实干活,这点挺接地气,也挺让人佩服。
从大历史看,他们的选择是个缩影。解放战争尾声,好多国民党将领都得选边站,有的拼到最后啥也没捞着,有的早早投了新中国,日子过得还不错。傅作义这帮人,算是赶上了好时候,也抓住了机会。
傅作义在北平和平起义后,他手下四位军长——黄翔、安春山、李士林、朱大纯——结局各有不同,但总体上都投身新中国建设,没辜负那段历史。
黄翔干水利到老,1990年去世,85岁;安春山搞建设有点波折,1979年去世,73岁;李士林带病坚持,1958年去世,60岁;朱大纯拿大校军衔搞教育,晚年平稳。他们用行动证明,选对路、干实事,历史不会亏待你。
金港赢配资-配资公司行情-配资炒股配资平台优势-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